卡若区2024年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(送审稿)
2025年08月08日 04时53分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【打印本文】
附件:
卡若区2024年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(送审稿)
一、工作总体情况
近年来,我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,围绕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核心原则,着力构建“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全覆盖”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,通过强化制度保障、创新管理机制、硬化结果应用,基本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运行,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,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二、工作开展情况
(一)强化源头管控,事前评估提质增效
1.评估机制全面建立。推行“先评估后预算、无评估不立项”机制,将事前绩效评估作为新增政策和项目入库的前置条件,明确要求未开展事前评估的项目一律不得申报预算,从源头拧紧财政“水龙头”。2.评估范围持续扩展。评估领域从一般公共预算向政府性基金、专项债等项目延伸,评估内容聚焦立项必要性、投入经济性、实施方案可行性、筹资合规性四大维度,确保项目精准落地。
(二)聚焦过程纠偏,运行监控动态闭环
1.双监控体系高效运行。建立“绩效目标实现程度+预算执行进度”双监控机制,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预警。对2024年预算项目运行情况依托预算一体化平台亮“红灯”预警,实现项目库、预算编制、执行环节全覆盖。2.低效资金精准盘活。通过监控及时纠正资金闲置和偏离问题。采取“部门日常监控+财政重点监控”方式,对动态预警项目限期整改,对民生资金植入“追踪标识”,通过“一卡通”平台监控2.96亿元惠农补贴,发放准确率达100%。
(三)深化绩效评价,多元体系全面覆盖
从部门预算向政府投资基金、专项债等多领域延伸,构建“单位自评+部门评价+财政重点评价”三级评价体系,组织128个单位对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自评,实现全覆盖,并选取75个重点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,评价结论为优、良、中的项目分别有28个、43个、4个,占比分别为37%、57%、6%。
(四)强化结果应用,激励约束机制硬化
挂钩机制普遍建立。推行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、政策调整、单位考核“三挂钩”。实行评价结果“优、良、中、差”四级管理,对“优”等级的项目和单位,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;对“中”等级项目和单位从紧安排预算;“差”等级项目和单位调减或撤销预算。
(三)存在的问题与不足
(一)绩效理念传导不深入
部分预算单位仍存在“重投入轻产出、重分配轻管理、重支出轻绩效”的思维定式,将绩效管理视为“财政挑刺”,认为合规使用资金即可,效益高低与己无关。在目标编制和自评中流于形式,填报指标宽泛模糊,导致后续评价难以应用。
(二)结果应用刚性仍不足
尽管建立挂钩机制,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挂钩力度弱、约束软化问题。部分领域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脱节,绩效管理权威性受损。问责机制不健全,约谈、通报等标准未细化,追责缺乏量化依据,部分单位对整改要求消极应对。
(三)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滞后
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,涉及经济、财务、管理等多领域知识。目前,部分单位缺乏专业的绩效管理人才,多数为财务人员兼职,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。
(四)信息化支持水平有待提高
现有信息系统在绩效目标管理、运行监控、评价分析等方面的智能化、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,数据共享和整合利用效率需加强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思路
(一)持续强化绩效理念宣传与培训
加大宣传力度,分层分类精准培训,重点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意识和业务能力,推动从“要我有绩效”向“我要有绩效”转变,夯实绩效管理的文化和思想基础。
(二)着力提升绩效目标编制与审核质量
完善分行业、分领域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。强化绩效目标的前置审核和实质性审核,探索引入专家和第三方参与重大绩效目标论证。推动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、项目储备深度融合。
(三)优化完善绩效运行机制
扩大重点监控范围,提升监控频次和精准度。强化监控结果运行,对偏离目标的项目及时采取调整、收回资金等处置措施。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监控率和智能化水平。
(四)健全人才培育与协同体系
通过内部培养、外部引进等方式,充实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。建立绩效管理人才库,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业务研讨,提升整体工作能力。
(五)推进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
深化预算一体化系统在绩效管理流程的应用,打通各环节数据壁垒。探索开放智能监控、智能评价等应用模块,提升绩效管理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。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、技术赋能为支撑、人才建设为保障,持续深化全过程管理机制。通过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刚性、拓展成本效益分析深度、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从“合规型”向“价值型”转变,全面提升财政资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效能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信息

